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

分享好文~「自以為是之外的故事,更美」

自我為是之外的故事,更美



以下是近來我與相關助人工作者的跌倒與學習爬起來的歷程…

一個遭受到父親行以亂倫的孩子,安置一年後,助人者間爭吵著自以為是的新的安置計畫,A說孩子終究是與家人離不開的也將要學習面對父親,因而應該返家; B說要讓孩子學習面對無法永久躲避於安置機構的現實,所以要返家;C則認為父親難以改變又不肯配合處遇計畫,不如找親戚接手照顧好了;D急忙喊說不行不行,一定不能讓孩子返家再次遭遇不幸啊,要永久安置機構;E說…


每個人都在關心這個孩子,都在想怎樣對孩子是最好的安排,每個人都很想說話…


就是孩子的聲音沒機會被說,也沒有人記得要去聽


當我們披著愛與正義之名,行自以為是的行為或主張,說著是為對方好,拿著假以正義的一隻旗竿,搖旗吶喊,倘若沒有謙卑的耳在聆聽,沒有感動的心在懂想說的渴望,這樣的愛與正義之行,不也是在行另一種的重複性的壓制?


而當我們吵得不可開交之時,吵破了頭,爭論著怎樣才是最好的,卻始終找不到絕對的完美的解答,誤會著對方都不夠用心不夠專業,一股無力感壓得喘不過氣來時


一個帶著溫柔與好奇心的問題:「怎麼會想如此安排? 這樣的想法可以多說一些嗎?」,一個帶著欣賞眼光的回應: 「感到你在用心想幫助這個孩子,你在努力想如何可以幫助她」,一個邀請孩子說話的願意: 「我們怎麼安排與計畫是你較期待的? 怎樣做對你來說是有幫助的? 這樣做你覺得如何?」


這樣的敞開心的對話,不容易產生,卻能看到彼此,也讓我感到更喜歡自己與我的專業,


我深深期盼,別再被急躁和假設態度給忘卻了,不斷地,學習落實…




酆巧玲  諮商心理師  本會秘書長






~原文刊載於行政院人事局「公務人員網路諮商服務網」97年11月號電子報。~

1 則留言:

  1. 不同的人對敘事有不同的體會與感觸
    但這些感觸同樣打動人心!

    希望這些文章能吸引更多敘事同好與我們一起共同學習~

    Pinky

    回覆刪除